亚洲精品不卡久久久久久_色视频线观看在线 _妽妽夹得我好舒服_国产真人一级a爱做片高潮_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q

當前位置: 首頁 >綜合 > 正文

接上一段李叔同-世界時快訊

2023-06-28 18:02:12 來源:個人圖書館-昵稱33911841

敦品類   

敦詩書、尚氣節(jié)、慎取與、謹威儀,此惜名也。  

競標榜、邀權貴、務矯激、習模棱,此市名也?! ?/p>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學習詩書勤勉篤實,崇尚志節(jié)情操,慎重于財物的取與,言談舉動威儀恭謹,這是愛惜名譽;競相自我標榜,迎合諂媚權貴,行事專取怪異偏激,表現與眾不同,慣于模棱兩可,搖擺不定,這就是求取名聲,沽名釣譽。  

惜名者,靜而休;市名者,躁而拙?! ?/p>

愛惜名譽的人,寧靜而無所求;沽名釣譽的人,浮躁而拙于應付?! ?/p>

辱身喪名,莫不由此!求名適所以壞名,名豈可以市哉?  

毀辱身家,敗壞名聲,沒有不是因為這些的。求取名聲正是敗壞名聲,名望又那里是強求得來的呢?名者,謗之媒也,名聲大就會招惹嫉妒,樹大招風。

處事類   

處難處之事愈宜寬,處難處之人愈宜厚,處至急之事愈宜緩?! ?/p>

越是處理難辦的事,越應該寬大包容;越是和難處的人相處,越應該厚道,越是緊急的事,越是要緩和周到。  

辦事全在圓融周密,思慮深遠。如果心浮氣躁,固執(zhí)己見,急于求成往往敗事?! ?/p>

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濟?! ?/p>

一定要有涵容,纔看出德行的廣大;必須有忍耐,事情才能成功。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小不忍則亂大謀。  

呂新吾云:“做天下好事,既度德量力,又須審勢擇人。"專欲難成,眾怒難犯’,此八字,不獨妄動邪為者宜慎;雖以至公無私之心,行正大光明之事,亦須調劑人情,發(fā)明事理,俾大家信從;然后動有成,事可久。蓋群情多闇于遠識,小人不便于私己,群起而壞之,胡成胡久?!薄 ?/p>

明朝學者呂新吾說:“要為天下做好事,既要審度自己的德行能力,又要觀察時機,選擇用人。"貪圖私欲就難以成就大事,眾人的憤怒不可侵犯’,這句話,不只是胡作妄為的人要慎重考慮;即使是用大公無私的心,辦正大光明的事,也要懂得調和人心,把理論方法說明白,使眾人信服遵從;然后事情纔能成功、長久。凡夫多數沒有遠見卓識,如果讓小人無法得到私利,利用大眾一起來反對,即使有好辦法,又怎么能夠成功、長久呢?  

強不知以為知,此乃大愚;本無事而生事,是謂薄福?! ?/p>

不懂裝懂,正是愚癡到極處;沒事找事就叫薄福的人?! ?/p>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p>

白香山詩云:“我有一言君記取,世間自取苦人多?!薄 ?/p>

白居易有一首詩說:“我有一句話請您記住,世間苦人都是自找麻煩的多。”多事不如少事,好事不如無事?! ?/p>

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 ?/p>

事情沒來的時候,要戒茍且偷安;事情來的時候,要戒慌亂無序?! ?/p>

修行功夫得力,心定神閑,就不會粗心疏忽。未雨綢繆,纔能處變不驚?! ?/p>

劉念臺云:“學者遇事不能應,總是此心受病處,只有鍊心法,更無鍊事法。鍊心之法,大要只是胸中無一事而已。無一事,乃能事事,此是主靜功夫得力處。”  

學者劉念臺說:“學道的人遇到事情不能應對,就是心性有缺陷的地方。只有修煉心性的方法,沒有修煉事情的方法。修煉心性,主要就在心中不存一件事。心中無事,纔能事事圓滿,這是修行靜心工夫得力的地方。”  

真心無念。心中有事,皆是妄想煩惱;清凈心生智慧,纔能解決問題。  

處事大忌急躁,急躁則先自處不暇,何暇治事?  

處理事情最忌諱急躁。一急躁,安排自己都來不及,那里還能從容辦事呢?  

論人當節(jié)取其長,曲諒其短;做事必先審其害,后計其利?! ?/p>

評論他人要選取他的長處,婉轉體諒他的不足;做事要先看事情的危害,而后再考慮可能的利益?! ?/p>

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沒有成見,就能公正無私;不存我執(zhí)就能明辨事理?! ?/p>

旁觀者清,就因為心中沒有成見、我執(zhí)。

接物類

持己,當從無過中求有過,非獨進德,亦且免患?! ?/p>

待人,當從有過中求無過,非但存厚,亦且解怨?! ?/p>

要求自己,要從沒有過失中找過失,不但長養(yǎng)德行,也能避免災禍憂患。對待他人,要從過失中找沒有過失,不但自己存心厚道,也能化解怨結矛盾?! ?/p>

修身要嚴格,待人須寬厚?! ?/p>

何以息謗?曰“無辯”;何以止怨?曰“不爭”?! ?/p>

怎么樣息除毀謗?“無須辯解”;怎樣化解怨恨?“不要爭執(zhí)”?! ?/p>

人之謗我也,與其能辯,不如能容;  

人之侮我也,與其能防,不如能化?! ?/p>

別人毀謗我,與其善于辯解,不如包容他;別人侮辱我,與其防范他,不如感化他?! ?/p>

張夢復云:“受得小氣,則不至于受大氣;喫得小虧,則不至于吃大虧。”  

大小須辨別清楚,方知取舍。一己之私、名利享用為?。槐娚l?、法身慧命為大?! ?/p>

又云:“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爭也。我一人據之,則怨萃于我矣;我失便宜,則眾怨消矣;故終身失便宜,乃終身得便宜也。此余數十年閱歷有得之言,其遵守之,毋忽!  

他又說:凡事不能想著占便宜。便宜是天下人都要爭取的,我自己得到,眾人就都會怨恨我,怎么能夠安然享用呢?我失掉便宜,眾人的怨恨就消除了,我反而可以高枕無憂。所以終生失掉便宜,就是終生得到便宜。這是我?guī)资杲洑v所悟出的,一定要遵守!千萬不能疏忽啊!  

余生平未嘗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轉彎早耳?!薄 ?/p>

我一生沒有受太多小人的侮辱,只有一個好方法,就是能及早轉彎回頭?! ?/p>

這個道理就如同水一樣,水直流,遇到障礙物,它就轉個彎往旁邊流,不受阻礙?! ?/p>

忍與讓,足以消無窮之災悔?! ?/p>

忍耐與謙讓可以消除無窮的災禍與悔恨?! ?/p>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一切災禍由來,都是從不能忍讓而來的;能忍讓,災禍與悔恨,即可消除于無形?! ?/p>

古人有言:“終身讓路,不失分寸?!薄 ?/p>

古人有句話說:終身讓路給別人先走,自己也沒有減少一分一寸道路。  

這是比喻形容,讓是不會有損失的。君子樂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 ?/p>

任難任之事,要有力而無氣;處難處之人,要有知而無言?! ?/p>

擔當重任要有實力、愿力、勇力,而不能任性使氣;和難以相處的人相處,要有智慧引導,少用言語勸諫,身教重于言教?! ?/p>

窮寇不可追也,遁詞不可攻也。  

對陷入絕境的敵人,不要追迫太緊,以免其拼死反撲;明知道是掩飾的借口,不要過于攻擊,以免其反咬一口?! ?/p>

恩怕先益后損,則恩反成讎,前功盡棄;  

威怕先松后緊,則管束不下,反招怨怒?! ?/p>

施恩于人怕前邊很豐厚,以后減損,欲望不能滿足,反而恩變成仇,前功盡棄;威嚴不能先前寬松,以后嚴厲,就會約束不了,招來怨恨?! ?/p>

恩威之間,要有智慧判斷,纔能發(fā)揮正面效果,防止弊端?! ?/p>

善用威者不輕怒,善用恩者不妄施。  

善于運用威德的人不輕易發(fā)怒,善于運用恩澤的人不隨便施與?! ?/p>

輕易發(fā)怒,人反而沒有畏懼心,而不尊重;以德服人,纔是善用其威。施恩給人要恰到好處,要看情況,他真正需要的時候,施一杯水,會永遠感恩?! ?/p>

輕信輕發(fā),聽言之大戒也;愈激愈厲,責善之大戒也。  

輕易相信一面之詞,就隨便發(fā)言評論,是聽話的大忌;激勵而過于嚴厲,是勸善的大忌?! ?/p>

見未真,勿輕信;知未的,勿輕傳。聽人講話傳達信息,要持保留態(tài)度,經慎思、明辨,證實無誤,乃可相信。責備別人改惡歸善,,愈刺激他,反彈就愈厲害,增長他煩惱。要他好,方法不對,所得就會是反效果?! ?/p>

呂新吾云:“愧之,則小人可使為君子;激之,則君子可使為小人?!薄 ?/p>

呂新吾說:“引發(fā)人的慚愧心,小人也能使他回頭成為君子;刺激人的自尊心,君子也會惱羞成怒,使他變成小人?!薄 ?/p>

這一段是講,要幫助一個人改過,成為一名君子,要引發(fā)他的慚愧心,不能刺激他的自尊心?! ?/p>

激之而不怒者,非有大量,必有深機?! ?/p>

受到言語刺激而不發(fā)怒,這個人若不是寬宏大量,必定深藏心機?! ?/p>

這一段是講觀察一個人,刺激他而不會生氣,一種是有大心量,有涵養(yǎng)的人;另一種是懷恨在心里,沒表現出來,而另有意圖?! ?/p>

處事須留余地,責善切忌盡言?! ?/p>

處理事情要留有余地,勸善切不可竭盡直言?! ?/p>

這是講,凡事都必須留一些空間,纔有緩沖的余地。  

曲木惡繩,頑石惡攻。責善之言,不可不慎也?! ?/p>

不直的木材憎惡繩子,因會暴露它的缺點;堅硬的石頭害怕開鑿,因為會觸到它的痛處。勸善的言語,不能不謹慎啊?! ?/p>

這一段所講,是一般人有一些壞的毛病習氣,不喜人去指責他。勸他改善,要看他能接受多少,接受到什么程度,不可不慎重觀察。如喜喝酒的人,勸他不能接受,反而喝的更多。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 ?/p>

呂新吾云:“責善要看其人何如?又當盡長善救失之道。無指摘其所忌,無盡數其所失,無對人、無峭直、無長言、無累言,犯此六戒,雖忠言,非善道矣?!薄 ?/p>

呂新吾說:“勸善要看對方的接受程度,還要盡到長善救失的責任。不能指責他的忌諱,不要盡情數落他的過失,不要針對個人,不要過于嚴峻,不要長篇大論,不要重復不止。如果犯了這六條忌諱,即使言論忠正,也不能算善于勸諫了?!薄 ?/p>

又云:“論人須帶三分渾厚,非直遠禍,亦以留人掩蓋之路,觸人悔悟之機,養(yǎng)人體面之余,猶天地含蓄之氣也?!薄 ?/p>

又說:“談論別人要存三分厚道,不只可以遠離災禍,也給他留有余地,可以遮蓋過失,有觸動他悔悟的機會,為他保存名譽。就像天地,有涵容萬物、蘊蓄生長的氣氛。  

使人敢怒而不敢言者,便是損陰騭處?! ?/p>

行事言語過分激烈,讓人敢怒而不敢言,就是折損陰德的地方?! ?/p>

凡勸人不可遽指其過,必須先美其長;蓋人喜則言易入;怒則言難入也?! ?/p>

凡是勸諫別人,不能直接指責他的過失,必須先贊嘆他的長處。人心喜悅就容易接受勸告,憤怒的時候就難以接受別人的話語。  

善化人者,心誠色溫,氣和詞婉,容其所不及,而諒其所不能;恕其所不知,而體其所不欲;隨事講說,隨時開導;彼樂接引之誠,而喜于所好;感督責之寬,而愧其不材;人非木石,未有不長進者。我若嫉惡如讎,彼亦趨死如鶩,雖欲自新而不可得。哀哉!

善于感化別人的人,心意誠懇,態(tài)度溫和,情緒和緩,言辭委婉,包容他的缺失,想到他能力智慧有達不到的,體察他的苦衷。根據事情講解勸說,隨時開示教導。他因我們的誠懇而樂于接受,因投其所好而歡喜;感動于督促責罰的寬厚,慚愧自己的不成材。人不是無情的木頭石塊,沒有不愿長進的。我如果嫉惡如仇,他無地自容,就會不惜同歸于盡,即使想要改過自新也難了。這是教育的悲哀啊。  

先哲云:“覺人之詐,不形于言;受人之侮,不動于色。此中有無窮意味,亦有無限受用?!薄 ?/p>

古圣先賢說:“能夠覺察別人的欺詐,而不說出來;受到別人的侮辱,而能不動聲色,這里邊意味無窮,也會得到無盡的利益。”  

論人之非,當原其心,不可徒泥其跡;  

取人之善,當據其跡,不必深究其心?! ?/p>

品論他人的過失,應當推究他最初發(fā)心,或許有不得已的地方,不能只是執(zhí)著于后來的行跡;擇取他人的善行,應當根據他實際的行為,不必向深處追究他的動機?! ?/p>

呂新吾云:“論人情,只向薄處求;說人心,只從惡邊想;此是私而刻底念頭,非長厚之道也?!薄 ?/p>

呂新吾說:“對世道人情,只找淡薄的地方;說到人心,只想惡的方面,這是自私而且刻薄的想法,不是長養(yǎng)厚德的道理?! ?/p>

修己以清心為要,涉世以慎言為先?! ?/p>

自己修行以心地清凈為最重要,處世接物以言語謹慎為第一?! ?/p>

惡莫大于縱己之欲;禍莫大于言人之非?! ?/p>

施之君子,則喪吾德;施之小人,則殺吾身。  

最大的惡莫過于放縱自己的欲望,最大的災禍多來自說別人的是非。談論別人的缺點,如果對方有道德涵養(yǎng),就會喪失我們自己的德行;如果對方是陰險小人,我們就可能招來殺身之禍。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 ?/p>

面對刻薄急躁的人,我用寬大的心量容受他;面對陰險邪惡的人,我用坦蕩無私的態(tài)度對待他?! ?/p>

仄(zèㄗㄜˋ)傾斜、狹窄義。  

律己宜帶秋氣,處世須帶春風?! ?/p>

約束自己要有秋天的肅殺之氣,嚴格要求;待人處世要像春風拂面,和煦溫暖。以要求別人改過之心,回頭來要求自己;以原諒自己過失之心,去原諒別人,與此句有異曲同工之處?! ?/p>

盛喜中勿許人物,盛怒中勿答人書?! ?/p>

喜時之言,多失信;怒時之言,多失禮?! ?/p>

大喜的時候不要許諾給人物品,大怒的時候不要答覆別人的書信。歡喜的時候隨便講話,以后往往失信;生氣時候口不擇言,往往有失禮的地方?! ?/p>

大喜大怒時,情緒失控,往往感情用事。在這個時候,不宜處理事情。等心情恢復平靜,再處理之?! ?/p>

靜坐常思己過,閑談莫論人非?! ?/p>

老生常談,確是世出世間修行要領。但習氣深重,雖然知道這個道理,還是很難改過來,奈何!今有一方便,論人非時,以當人為自己善知識,他的錯誤,就是教我們不要犯與他同樣過失,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漸有轉機?! ?/p>

面諛之詞,有識者,未必悅心;  

背后之議,受憾者,常若刻骨?! ?/p>

當面奉承的話,有見識的人未必會心里喜歡;背后議論他人,被傷害的人往往如刻骨切膚,怨恨難平?! ?/p>

這是說,講話不能綺語,編織美麗言詞取悅于人,禮不妄悅人;也不能惡語,隨便去批評人。善護口業(yè)?! ?/p>

諛(yúㄩˊ)美言取悅于人?! ?/p>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p>

面對事情要先考慮別人的難處,議論他人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沒有過失。  

設身處地,換個立場想,如果我是他,將如何?常對換立場,即能替別人著想?! ?/p>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施惠給人不在于大小,在于他最需要的時候;怨恨不在于多少,傷他人之心一點點,就結下深怨,不可不知?! ?/p>

毋以小嫌疏至戚,毋以新怨忘舊恩。  

不要因為微小的嫌隙就疏遠至親好友,不要因為新近的怨恨就忘記往日的恩情。這是做人的道理,人與人相處,總要想到別人的好處;別人的過失不要放在自己心里。如此,我們心里都是好的,沒有壞的。  

劉直齋云:“好合不如好散,此言極有理。蓋合者始也,散者終也,至于好散,則善其終矣。凡處一事,交一人,無不皆然?!薄 ?/p>

劉直齋說:“好合不如好散,這個話非常有道理。合是開始,散是終結;能夠愉快分手,就是全始全終。凡是處理一件事情,與一個人交往,沒有一個不是這樣的?! ?/p>

這是非常重要,往往人與人相處,開始時很好,到后來不懂處理善后,鬧得不歡而散,甚至結怨?! ?/p>

嚴著此心以拒外誘,須如一團烈火,遇物即燒;  

寬著此心以待同群,須如一片春陽,無人不暖。  

嚴守心念拒絕外境誘惑,要像一團烈火,把一切物欲燒的干干凈凈;放寬心胸對待同伴,就像一片春日的陽光,使每個人都感受到溫暖和煦?! ?/p>

凡一事而關人終身,縱確見實聞,不可著口。凡一語而傷我長厚,雖閑談戲謔,慎勿形言。結怨讎,招禍害,傷陰騭,皆由于此。  

凡事若關系到一個人終身名譽、命運,即使見聞真切確實,不能隨便宣揚,要知道隱惡揚善。但凡一句話會傷害自己的仁厚,即使是戲論閑話,也不能隨便出口。與人結怨、招惹災禍、折損陰德,都是因為這些。  

遇事只一味鎮(zhèn)定從容,雖紛若亂絲,終當就緒。  

待人無半毫矯偽欺詐,縱狡如山鬼,亦自獻誠。  

遇到事情只是一味的鎮(zhèn)定從容,即使事情紛繁,如同一團亂絲,終究能理出頭緒;對待別人沒有半點虛偽欺詐,即使對方像山中精怪一樣狡猾,也會受感動,而能以誠相待。  

公,生明;誠,生明;從容,生明。  

公生明者,不蔽于私也;誠生明者,不雜于偽也;從容生明者,不淆于惑也。  

公正就生智慧;真誠出生智慧;從容就生智慧。  

公正生智慧,因為不被私欲蒙蔽;真誠生智慧,因為不夾雜虛偽;從容生智慧,因為不被迷惑淆亂心思。此是治心功夫,需常提起觀照也?! ?/p>

真誠、清凈、平等,開發(fā)自性本具般若智慧,而不是世智辯聰起作用?!?/p>

從心不中正、不能推己及人而來的。自己就已經不好了,怎么還有閑情去責備別人呢?”  

言人惡,即是惡;實則見人惡,就已經是自己的心造惡業(yè)了?! ?/p>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 ?/p>

批評人的壞事不可以太嚴厲,要考慮他的承受能力;教人行善不要標準太高,應當讓他能夠遵從跟上?! ?/p>

事有急之不白者,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頑?! ?/p>

有些事情急切間不能表白,推延緩和或許自然明白,不要急躁而加速其暴戾兇殘之氣;有的人控制太嚴不肯服從,放縱聽任或許他自己會受感化,就不要太苛刻,反而加重他的頑固。凡事都不可過激?! ?/p>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p>

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p>

對自己的習性不能放任,要用逆境磨煉克服,原則就是一個忍字;對別人的性情不能違背,應當順從調教,方法就在一個恕字?! ?/p>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p>

想要議論他人,先評論自己;想要了解別人,首先了解自己?! ?/p>

推己而后及人,自度纔能度人?! ?/p>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內不正?! ?/p>

今人見人敬慢,輒生喜慍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p>

凡是受外境轉移控制,都是因為內心修持不足;凡是被邪說動搖,都是因為內心不正。現在的人見到別人的恭敬或者輕慢,就隨之歡喜瞋怒,都是屬于重視表面。這個迷惑不能破除,這一生常被境轉,心情忽冷忽熱,不得安寧?! ?/p>

佛法是內學,尤其要辨別內外兩字,纔有用功下手處。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p>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p>

小人以打聽君子的過失為樂,君子恥于聽聞小人的惡行。存心厚道還是刻薄從這里分辨,人品德行高低就從這里區(qū)別。

悖兇類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p>

興旺是衰敗的開始;福報是災禍的根本。物極必反?! ?/p>

后記:談玄說妙、修證次第,自以佛書最為詳盡,而我等初學之人,持躬敦品,處世接物等法,雖佛書中亦有說者,但儒書所說,尤為明白詳盡,適于初學,故今多引之,以為吾等學佛法者之一助焉。(摘自晚晴老人《改過實驗談》講稿)  

高深玄妙的理論、修行證果的順序,自然是佛經講的最為詳細。然而我們初學的人,修養(yǎng)身心、砥礪德行、處世待人接物的方法,雖然佛經中也有說到,但儒家說得更加明白具體,適合于初學。所以我經常引用這些格言,當作對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的一個助力。

標簽: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