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據統(tǒng)計,2022年度,滬市公司合計現金分紅達1.72萬億元,同比增長超12%。而在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期間,滬市公司累計現金分紅達10.12萬億元,且分紅金額逐年提升。客觀上,滬市上市公司的現金分紅只是資本市場的一個縮影而已。個人以為,上市公司每年現金分紅金額不斷刷新,無疑更有助于打造一個投融資均衡的市場。
A股市場曾被投資者質疑為“重籌資、輕回報”,在資本市場誕生的早期也確實如此。主要表現為上市公司在融資時往往都是“獅子大開口”,但在回報投資者時,卻呈現出吝嗇的一面,而且市場上“鐵公雞”滿天飛。
隨著市場的不斷發(fā)展,以及監(jiān)管部門的持續(xù)倡導,上市公司分紅也逐漸積極起來。這既緣于上市公司業(yè)績的不斷增長,也緣于其回報意識的提升,這無疑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滬市上市公司近幾年的分紅數據,也能凸顯出個中的積極變化。比如2022年度滬市共有1528家上市公司實施現金分紅,其中分紅比例超過30%的高達7成,占盈利公司家數的84%。分紅金額上,164家滬市公司派現10億元以上,26家滬市公司派現100億元以上。像工行、建行、中國移動的分紅金額分別高達1082億元、973億元和821億元。金額之高,確實是一般上市公司無法達到的高度。
如果把時間線拉長,統(tǒng)計表明,107家滬市公司連續(xù)三年派現金額達到或超過10億元。其中,有17家公司連續(xù)三年分紅金額超百億。分紅比例方面,117家公司連續(xù)三年超過50%。
事實上,滬市上市公司某些分紅數據也堪稱耀眼。股息率既代表上市公司分紅的能力,也代表其回報的能力。像股息率繼續(xù)三年超過3%的上市公司有113家,連續(xù)三年超過5%的達35家。其中,連續(xù)五年超過5%的上市公司則有10家。此外,從分紅金額與融資額看,有327家滬市公司上市以來分紅總額已超過融資額。
從整個滬深市場看,上市公司分紅金額也猶如“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2011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金額首破5000億元,2017年則首破萬億大關達到1.06萬億元,2020年上升至1.52萬億元,2022年飆升至2.13萬億元。從2017年至2022年,上市公司現金分紅連續(xù)六年突破萬億大關。分紅金額的持續(xù)攀升,對于打造一個投融資均衡的市場是非常有利的。需要指出的是,2022年滬市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額已經超過股權融資與主要股東減持金額的總和,也意味著其投資與融資實現了均衡。
資本市場具有三大功能,首當其沖的即是融資功能。但是,作為一個市場而言,如果只具備融資功能,而不具備投資屬性,顯然又是值得商榷的。此前,資本市場常常被詬病“重籌資、輕回報”,即是市場投資屬性與融資功能出現偏差的結果。
一個既具備融資功能又具備投資屬性的市場,才是一個正常的市場。偏重于任何一個方面,都不會利于市場的發(fā)展,也會導致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打折。
打造一個投融資均衡的市場,既需要把好企業(yè)的上市關,也需要提高上市公司的質量。上市公司質量提高了,不僅會提升其投資價值,也有利于產生更多的“現金奶牛”。與此同時,進一步提升上市公司的分紅意識、股東回報同樣不可或缺。此外,對于股市中的“鐵公雞”,也有必要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讓“鐵公雞”也能“下蛋”。一個投融資均衡的市場,既有利于投資者回報,有利于上市公司發(fā)展,對于資本市場而言同樣是大有裨益的。
標簽: